見佛自然生歡喜

朱果翔講於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

Audio clip: Adobe Flash Player (version 9 or above)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.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.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.

今天晚間輪到弟子朱果翔來練習結法緣。 這次還是繼續把以前沒有報告完的,《百丈禪師叢林要則》繼續完成。 這個內容是很好很重要,但是我的理解不太夠,自己也沒做好,所以我覺得有些困難;不管怎麼樣,既然報告了,就儘量有始有終,不半途而廢,不中道自劃。

先講點題外話,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事情,大致上分三類;但也不一定,也許可以兩類,四類都可以。 這三類就是:有始有終,無始無終,有始無終。我們師父經常開示:Do your best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,做事情要全力以赴,這是有始有終。

一般還沒有了生死的凡夫,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有生有滅,沒有遠離煩惱,所以就是要藉著事修,來降伏其心;要自淨其意,只能自己淨自己的意,別人不能替我們來淨我們的意。我們每天認清自己的角色,守住自己的本分,腳踏實地這樣全力以赴,這就是有始有終

有始有終這個修德要繼續做,做到有一天,豁然貫通,修德有功,性德顯現了。也就是上人講的:Everything is OK,隨心所欲,不逾矩。這時候從修德證到性德,事修到理證;也就是不生不滅,無始無終,所謂: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 從此就可以做有始無終的事,好像普賢菩薩行願品裡講的,十大願王都是盡未來際。地藏王菩薩的願力也是盡未來際,有始無終。

《金剛經》裡所講的大致就是這個三部曲:降心、離相、才能度生;沒有降服自己的心,沒有降服到完全離相的情況之下,還不能度生。同樣的,念佛的人,也是要經過:求生、往生、度生這三個步驟。這樣講的方式也許不一定如法,只是從做事有始有終這個地方談起,有這麼一點粗淺的報告。

接下來報告百丈禪師叢林要則,第十五條:待客以至誠為供養。百丈禪師,他是悲心切切,設立了這些要則,無非就是讓我們以後的人,看到了能依教奉行,道心堅固,大家和合的修行,整個道場叢林能夠長治久安。那我們恭讀 這二十條要則的時候,也是像一面鏡子一樣,讓我們自己對照、迴光反照,是不是依教奉行,做到了多少。同時有機會的話,我們也可以引用上人的風範,上人的故事,像這個待客以至誠為供養,看上人他怎麼樣對待來這邊的客人。

待客以至誠為供養;那麼至誠兩個字可以說是,我們為人處世一輩子,都可以學習的,乃至生生世世都不容易把它做圓滿的題目。

在世間法裡講: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,有很多感人的故事,包括二十四孝裡都是孝順到極點了,就感動天地。印光大師他講這個念佛的人,只要能夠竭誠盡敬的念佛,他不是娑婆的久客,而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嘉賓。這個重點在做到「竭誠盡敬」四個字。

我們看上人有幾個故事。比如說以前上人還住世的時候,經常回來聖城,他知道有漢堡大學的學生來,那時候天主教的神父也跟學生一起來。通常是星期五的下午,大概是五、六點,先來行政辦公室報到,有幾次上人會到辦公室,去跟這個神父寒暄,歡迎他。然後到了禮拜六,漢堡的學生在這個佛殿的時候,他會為學生們講開示,給學生發問的機會,就在上人拜墊前邊那個地方,法座後面那張大椅子,他坐一邊,另外一邊他請天主教的神父坐,就是分半座給貴客,兩人共同給學生開示,共同答覆學生的問題。這是上人的身教,我們看了瞭解他怎麼以至誠來待客。

另外就是1987年,那個時候我們聖城舉辦世界宗教會議,有各種不同的宗教人士來開會。那麼山門口那邊,有一群人在抗議、示威。大家就覺得這樣很不好,特別緊張,去跟師父報告;師父聽了說沒關係,他就開著那個高爾夫車到山門口去,跟這些來示威抗議的人士講說:今天外面很熱。歡迎你們到城裡面來,我們找一個房間,讓你們在室內抗議。我們提供茶水,大家對我們有什麼建議,或是不滿意的地方,我們都會記下來,會改進。

這是另一個典範,令人感動的是,即使是來示威抗議的,上人也是以怨親平等的大慈悲心,來攝受這些客人,接待這些反面的善知識。

第三個就是上人晚年的時候,本來以前他都不做生日的,到1992、1993年的時候,弟子說上人過生日的時候,我們給慶祝一下,那是在長堤聖寺的時候。那個時候我的叔叔從臺灣來,他很想見上人。剛好我在聖城,所以我就陪同他到長堤去,當天有很多人,大約一兩百人。 那就是中午的一個生日的宴會,大家聚會在那邊。我叔叔在臺灣常常去一般的寺廟,他喜歡供養,擔任好幾個廟宇的籌建委員,到許多地方去別人都很熱情的歡迎他。這次老遠專程趕到長堤聖寺,我想應該介紹叔叔給師父,見面認識一下;這是第一次見面。我就告訴師父這是弟子的叔父,從臺灣來,他今天來恭賀您的生日,師父就很歡喜的。叔叔跟師父行禮鞠躬,奉上一包厚厚的紅包,師父也沒看他紅包就說:“歡迎你來,吃飽了嗎?”也沒有說更多客套話。我叔叔不太習慣,似乎有點失望;我說:“我們回到餐桌那邊去…”,坐下來繼續用餐。

吃完了中飯,師父就開始講開示:「我生平很少同意讓人家做生日,今天大家很誠心來為我慶祝生日,我也沒有什麼禮物送給你們,我今天送給大家一個禮物,就是我發願所有今天來的,為我慶祝生日的,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成佛,在我之前成佛,我等著你們每一個人成佛…。」像這樣以至誠為供養的待客方式,讓所有的人畢生難忘,而且生生世世受用不盡。

聖城有一個地方,那個佛龕上面寫著:「見佛自然生歡喜。」我們學佛就是要學,自己如何做,讓所有的眾生看到我們也會生歡喜。這是不容易的課題,倒是這裡的孔雀做得很不錯,我們知客組的人力不夠,但是訪客看到孔雀都很歡喜,喜歡跟牠們拍照;特別是小朋友,經常追著孔雀要合照,很讓人生歡喜心。所以我們沒招待好客人的話,孔雀也幫我們做了不少的事情。

第十六條是說:山門以耆舊為莊嚴。山門可以說是有形有相的建築物,也可以講聖城的獨特的道風、 金字招牌。耆舊也可以代表年高有才德的人,或者長老,年齡年長,福德長老,或者法性長老,這都是耆舊。

先講有形有相的山門,我記得我們當初把這個孔子廳改名為道源堂的時候,重新做了一個招牌,就是一個牌子。 那麼上人就特地交代,就說我們的道風、我們這邊的傳統,就是用這種簡單持久的方式,我們有機會經過道源堂的入口處,那個門的上方那塊水泥板,上面是把它挖進去的,寫著道源堂三個字。這是是上人親筆寫的,而且那個方式,也是上人指示要這麼做的;我們山門的那些對聯的字,也都是採用這個方式,在水泥還沒有乾之前,就把字挖空了,這是非常簡單、樸素、耐久的,也是我們莊嚴山門的方式。希望以後我們妙覺佛教學院有一些招牌,能夠保留這樣的傳統,這一種耆舊莊嚴山門的方式。

時間到了,以後有機會再繼續報告。阿彌陀佛!

發佈留言